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九十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古青鸟的猜测被兰陵推翻了之后,觉得有些难受,以前自己想的很好的那些梦想,居然都是假的?

兰陵说:“就是因为是假的,才会成为梦想,你就别多想了。”

“所以我们到底要怎么下去?”

兰陵站在深坑的旁边,陷入了思索。

先前可以看到,开放宇宙模型如何以99.9%的置信率被排除,因为它暗示了观察到的CMB波动图样是极端罕见的,是千分之一的巧合,在所有哈勃体积中只有0.1%的可能发生。 假想你住进一座旅馆,被分到一个房间,门牌号码是1967。你惊奇地发现,这数字正是你出生的年份。不过你随即反应过来,这完全不算什么巧合。整个旅馆有成百上千的房间,其中有一间门牌数和你生日相同很正常。然而你若看见的是另一个数字,便不会引发上面的思考。于是你认识到,即便对旅馆一无所知,也可以推断出还有很多房间,因为如果只有一个房间,那么你就遇到了一个没有解释的巧合。 再举一个更贴切的例子,考虑太阳质量M。M影响太阳的发光度,通过基本的物理计算就可以得出,只有在M处于1.6×10^30~2.4×10^30千克这样一个狭窄范围内时,地球上我们所知的生命才可能存在——否则地球上的气温将比火星更冷,或者比金星更热。测量值正好是2.0×10^30千克。乍看之下,可居住的M值无疑是种令人困惑的巧合,由计算可知绝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分布于10^29~10^32千克的巨大范围内。然而有了旅馆的经验,我们便明白这种表面的巧合实为一个集合中的选择效应:如果存在许多太阳系, 图1.4 其中心恒星和行星轨道有一定分布,我们显然应该生活在适于居住的太阳系里。 更普遍地来说,某些物理参量正好是可居住的观测值,这样的巧合可以被看作一个更大的集合的存在证据,而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其中一个元素。虽然其他的旅馆房间和其他太阳系的存在,是毋庸置疑并被观测证实了的,但平行宇宙的存在还没有,因为它们不能被观测到。但是如果观察到物理常数的微调,那就可以通过和上面同样的逻辑来论证它们的存在(图1.4)。实际上,存在很多微调的例子,显示具有不同物理常数的平行宇宙确实存在,尽管微调的程度仍然在大家仍在激烈争论,并需要由进一步计算所澄清。 例如,如果电磁力减弱4%,太阳就会瞬间爆炸(双质子能形成束缚态,使太阳的发光度增大1018倍)。如果电磁力再强一点,那么稳定原子会少很多。实际上,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影响低能物理的参量都在某个水平上被微调过,也就是说即使只改变少许,我们的宇宙也会变得太不相同。 如果弱相互作用再弱一些,宇宙中就不会有氢,因为它会在大爆炸后迅速变成氦。无论它是变得更强还是更弱,超新星爆炸形成的中微子都不能喷出超新星,而且生命形成所需要的重元素,能否离开产生它们的恒星也值得怀疑。如果质子的质量增加0.2%,它们立即衰变成中子,没法束缚电子,原子也就无法稳定存在。如果质子-电子质量比更小一些,就不会存在稳定的恒星;如果它更大一些,像晶体和DNA分子这样的有序结构就不会出现。 一旦有人提到人择这一“A打头的词”,关于微调的讨论就常常变得激烈起来。所谓的人择原理定义五花八门,解释各种各样,它所引发的混乱已经盖过了它所带来的启迪。但下面所说的MAP一般没有争论,即最小化人择原理(minimalistic anthropic principle): MAP:用观测数据检验基础理论时,忽略选择效应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从我们前面的例子来看,这是很显然的:如果我们忽略选择效应,围绕一个太阳这么重的恒星旋转是非常令人惊奇的,因为更轻更暗的恒星也大量存在。同样,MAP说明,混沌爆炸模型并没有由于我们正好生活在暴胀停止的极小的分形空间而被排除,因为暴胀的部分不适合我们居住。幸运的是,正如玻尔兹曼一百年前就指出的那样,选择定则并不能拯救所有的模型。如果宇宙处于经典的热平衡(热寂),热波动仍然能够使原子随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千载难逢地形成了拥有自我意识的一个你,所以你正好存在这一事实并不能排除热寂宇宙模型。但是,你在统计上应该看到,世界的其他部分都应该处于高熵的混乱状态中,而不是看到的有序的低熵状态,从而排除了这个模型。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有28个独立参量,而宇宙学中可能还有更多。如果我们真的住在第二层多元宇宙中的一个,那么对于那些在平行宇宙之间的数值不同的物理量,我们永远不能根据第一性原理预言出它们的观测值。将选择效应考虑在内,我们也只能计算出这些数值的概率分布。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可能有不同取值的物理量在我们宇宙中的观测值,应该普遍的和我们的存在一致。从下面的具体讨论中将会看到,如何定义“普遍”,具体地说也就是,如何用物理理论计算概率,变成了令人困窘的棘手问题。 第三层: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 即量子波函数的其他分支,没有增加任何实质的新东西 前两层平行宇宙如此遥远,但这一层平行宇宙却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如果物理基本方程一直都是被数学家称为“幺正的”,那么宇宙就会像漫画上那样,不断分叉处平行宇宙:只要一个量子事件可以有随机结果,那么所有结果实际上都会发生,每一个形成一个分支。这就是第三层平行宇宙。虽然与第一层、第二层平行宇宙相比,第三层平行宇宙备受争议。我们仍会看到,这一层次并没有增加新型的宇宙。 第三层平行宇宙存在的证据 在20世纪早期,通过解释原子领域出现的新现象,量子力学理论革新了整个物理学。量子力学的应用包括化学、核反应、激光,以及半导体等。在量子理论取得瞩目成功的同时,它的理论解释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直到至今,争论仍在继续。在量子理论中,宇宙的状态,不再用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样经典词汇来描述,而是用一种叫波函数的数学客体来描述。根据薛定谔方程,宇宙的态按照名为“幺正的”方式随时间确定地演化,这对应着希尔伯特空间(波函数所在的无穷维抽象空间)中的一个旋转。比较别扭的地方在于,对于经典上违反直觉的情形,例如你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描述它们的波函数却完全是合理的。更糟的是薛定谔方程能让无辜的经典状态演变成令人崩溃的状态。一个怪异的例子就是,薛定谔描述的那个着名的理想实验,如果放射线原子发生衰败,那个一个令人不快的装置就会杀死一只猫。因为放射线原子最终进入衰败和不衰变的叠加态,一只既死又活的猫就产生了。 图1.5 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摆脱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物理学家们假设,一旦做出观察,波函数立即“塌缩”成某种确定的经典结果,其概率由波函数给出。爱因斯坦对破坏了幺正性的这种自然内在随机性很不高兴,他坚持认为“上帝不掷骰子”。其他人也抱怨没有具体指导塌缩何时发生的方程。1957年,普林斯顿的学生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在他的物理学博士论文里提出,这个有争议的塌缩假设完全是多余的。量子理论预言,一个经典实在会逐渐分裂成许多态的叠加(图1.5)。他指出,观察者主观上只会将这个分裂体验成一种随机性,随机概率恰好等于原理的预言。这种经典世界的叠加就是第三层多元宇宙。 埃弗雷特的工作仍然留下了两个问题没有回答:首先,如果这个世界真包含了荒谬的宏观叠加,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直到1970年才有人回答这个问题,迪特尔·泽(Dieter Zeh)指出,薛定谔方程自己引发了一种审查效应。这个效应叫“退相干”,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沃伊切赫·祖雷克(Wojciech Zurek)和泽等人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研究发现,相干的量子叠加只要不被世界中的其他部分知道,就会保持下去。和一个爱打听的质子或空气分子的一次碰撞,就足以让我们在图1.5中的人永远无法意识到,平行的故事线中还有自己的一个拷贝。埃弗雷特图像中第二个没有回答的问题更为微妙,但同样重要:什么物理机制选出近似经典的状态(例如一个物体一次只能在一个地方)。它在极端巨大的希尔伯特空间中是相当特殊。退相干同样回答了这个问题,它认为,经典状态就是最坚决抵制退相干的那些态。总的来说,退相干既确定了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第三层平行宇宙,又给它们划清了界限。退相干已经无可争议,在各种情况下都被实验测量到。既然退相干实际上能起到波函数塌缩的效果,那么人们就失去了研究非幺正量子力学的动机,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日益流行。要了解这些量子文献的详细内容,可以在泰格马克和惠勒的文章中找到流行观点,朱利尼等人的着作中有技术性的回顾。 如果波函数的时间演化是幺正的,那么就存在第三层平行宇宙,物理学家都在竭力地检验这个关键假设。目前还没有发现对幺正行性的偏离。最近几十年,巧妙的实验证明了更大体系的幺正性,包括极重的碳60巴基球原子,以及千米尺度的光纤系统。在理论方面,一个反对幺正性的重要争论涉及黑洞蒸发时可能的信息丢失,这意味着量子引力效应是非幺正的,从而使波函数塌缩。但弦理论上的一个突破,叫做AdS/CFT对应的理论指出,量子引力也是幺正的,在数学上它和一个低纬的无引力量子场论是等价的。 第三层平行宇宙是什么样的 在讨论平行宇宙时,我们必须先区分考察物理理论的两种方法:从外面开始,研究数学基本方程的数学家所持的,也称为“鸟的视角”;生活在方程所描述世界里的观察者所持的内部观点,也称为“青蛙视角”。以鸟的视角来看,第三层平行宇宙非常简单:只用一个波函数就能描述,并且它随时间平滑而确定地演化,没有任何分裂或平行。由整个演化的波函数描述的抽象量子世界内部,包含了大量平行的经典故事线(图1.5),它们一刻都不停的分裂、合并,经典理论无法描述的许多量子现象也是如此。然而,以青蛙视角来看,每个观察者只能感知全部真相的一小块碎片:她只能看见自己所在的哈勃体积(第一层),退相干使她无法感知到自己的第一层平行副本。当她被问问题时,做出快速的决定并回答时,大脑内神经元水平上的量子效应分出多重结果。从鸟的视角看,她唯一的过去分叉出多重的未来。而从青蛙视角来看,她的每个副本都不知道其他人的存在,所以这个量子分叉在她看来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随机事件。实际上,后来出现了拥有完全相同的记忆的无数个副本,直到她回答了问题。 存在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宇宙 尽管听起来很奇怪,图1.5说明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一层平行宇宙中,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她的副本在什么地方(要么住在以往旧的三维空间的其他地方,要么住在无限维的希尔伯特空间的其他的量子分支)。在这个意义上,第三层不比第一层奇怪多少。实际上,如果物理理论是幺正的,那么暴胀中的量子涨落,通过随机过程并没有产生唯一的初始条件,而是同时产生了所有可能的初始条件,形成量子叠加,之后退相干再使这些涨落在分立的量子分支中按照本来的经典方式演变。这些量子涨落的遍历本性意味着,一个给定的第三层哈勃体积(如图1.3所示在不同的量子分支之间)中结果的分布,和你通过取样一个量子分支中不同的哈勃体积(第一层)得到的分布是一致的。如果物理常数,空间维度等再第二层中都可以改变,那么它们在第三层的平行量子分支中也是各不相同的。原因在于,若物理是幺正的,自发的对称性破缺过程就不会产生唯一(虽然是随机的)结果,而是产生所有结果的叠加,并迅速退相干形成各个独立的第三层分支。简而言之,第三层平行宇宙如果存在,也没有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上增加任何新东西——它不过是它们更难以区分的复制品罢了,同样的事情在各个量子分支中一遍遍重复。这种重复显然不符合奥卡姆(Occam)剃刀原理,不过要是为了摆脱第三层宇宙,硬假设一个还没看到的非幺正效应出来,奥卡姆也满意不到哪里去。 关于埃弗雷特的平行宇宙一度激烈的争论,在发现了一种恰好差不多大,但争议较少的多重宇宙之后,突然销声匿迹了。这让人不禁回想起20世纪20年代中着名的夏普利一柯蒂斯(Shapley-Cur—tis)争论:到底是有大量的星系(在那时的标准来看就相当于平行宇宙)还是只有一个。考虑到现在的研究已经转移到其他星系团、超星系团,甚至哈勃体积,再来看这场争论,不过是茶杯中掀起的一场风暴罢了。事后来看,无论是夏普利一柯蒂斯争论还是埃弗雷特争论,这些争论的产生无疑都是离奇的,反映了我们对扩展视界的本能抗拒。 一个普遍的反对意见就是,不断的分叉会 图1.6 使宇宙的数目随时间以指数方式增长。然而,宇宙数目N也很可能保持常数。这里“宇宙”数目N,是指在一个给定时刻,以青蛙视角来看(以鸟的视角来看当然只有一个)不可区分的宇宙数目,也就是,宏观上不同的哈勃体积。虽然明显存在大量的宇宙(诸如行星运动到随机的新位置,和某人结婚等),但可以肯定N是有限的——即使我们迂腐地在量子水平上区分出哈勃体积,过分谨慎的结果是,在108开温度以下也“只”有10^(10^115)个。从鸟的视角看到的波函数平滑幺正的演化,在一个观察者的青蛙视角看来,相当于不停播放这N个经典宇宙快照的幻灯片。现在你处于宇宙A——你正在读这句话的宇宙。现在你处于宇宙B——你正在阅读另一句话的宇宙里。不同的是,宇宙B存在一个与宇宙A一模一样的观测者,仅多了几秒钟额外的记忆。在图1.5中,我们的观察者先处于左边那张画板所描述的宇宙中,但现在平滑的接入两个不同的宇宙,就像刚才的B接上A,无论在两个中哪一个宇宙中,她都不会意识到另一个的存在。想象画出一系列分立的点,每点对应一个可能的宇宙,再用箭头标出以青蛙视角来看,这些点是怎样连在一起的。每个点可以只指向唯一一个点,或者指向好几个点。同样,好几个点也可以指向同一个点,因为可以有很多方法达到同一个结果。所以第Ⅲ层平行宇宙不仅包含分裂的分支,还同样包含合并的分支(图1.6)。 遍历性意味着,第三层平行宇宙的量子态在空间平移下是不变的,和时间平移一样,是一个幺正操作。如果在时间平移下也是不变的(可以通过这样实现:构建一组无限多量子态的叠加,其中每个态是同一量子态的不同时间平移态,这样不同的时间发生的大爆炸就在不同的量子分支中),那么宇宙数目就会自动保持常数。所有可能的宇宙快照在每时每刻都存在,而时间的推移不过是观看者眼中的景象——这是在科幻小说《排列城》(Permutation City)中提出的想法,而后被多伊奇(Deutsch)、巴布尔(Barbour)等人发展了。 两种世界观 经典力学如何从量子力学中涌现出来,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退相干的发现表明,这远比让普朗克常数h趋于零更为复杂。而就像图1.7所揭示的那样,这还只是巨大疑团中的一个小问题。确实,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无止境争论——甚至更广泛的关于平行宇宙的课题——在某种意义上都只是冰山一角。 图1.7 正如在科幻讽刺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Hitchhiker's Guideto the Galaxy)中说的那样,已经发现答案就是“42”,而困难在于找出真正的问题。关于平行宇宙的问题,就像关于实在的疑问一样深刻,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就是关于物理实在和数学的地位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两种都有道理但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一分歧的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问题是:谁才是正确的呢。 亚里士多德模型:主观感觉上的青蛙视角是真实的物理,而鸟的视角和它所有的数学语言都不过是一种有用的近似。 柏拉图模型:鸟的视角(数学结构)才是真正的“真实”,而青蛙视角和我们用来描述它的所有人类语言,都只是对我们主观感觉的有效近似。 哪个更为基本——青蛙视角还是鸟的视角,人类语言还是数学语言。你的回答将决定你怎样看待平行宇宙。如果你倾向于柏拉图模型,你会觉得平行宇宙是很自然的,我们感觉第三层平行宇宙是“不可思议的”,只是反映了青蛙和鸟的视角的极端不同。我们破坏了对称,把后者当作不可思议的,只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亚里士多德模型,那时我们还远没有接触数学——柏拉图观点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品位。 在第二种(柏拉图)模型下,任何物理学最终都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一个拥有无穷智慧的数学家,给他宇宙的基本方程,原则上他就能计算出青蛙视角,也就是,宇宙中会包含怎样的有自我意识的观察者,他们可以感知到什么,他们会发明何种语言来向同类描述他们的感知。换句话说,在图1.7中,树的顶部是“大统一理论”(ToE),其公理都是纯数学的,而英语中的假设,是指可以被推导出来,从而是多余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在亚里士多德模型中绝不会有TOE的存在,我们终究只是用一些语言表述来解释另一些语言表述——这被称为无限回归问题。 第四层:终极集合 即其他数学结构,具有不同的基本物理方程 假设你认同了柏拉图模型,相信在图1.7的顶部确实存在一个TOE——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正确的方程。那么就会遇到这样一个令人困窘的问题,也是惠勒教授所强调的:为什么是这些特殊的方程,而不是别的。就让我们来探索数学的民主思想,由此得到其他方程所支配的宇宙也同样真是。这就是第四层平行宇宙。不过,我们先要消化另外两个想法:数学结构的概念,以及物理世界也是一个数学结构的观点。 数学结构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数学就是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一堆用来操纵数字的小技巧。 图1.8 但大多数数学家对他们所研究的领域持有不同观点。他们研究更抽象的物体,例如函数、集合、空间和算符,并试图证明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定理。事实上,现代数学的文章如此抽象,以至于你在里面能找到的唯一的数字就是页码。一个十二面体能和复数集合有什么相同之处。尽管数学结构明显过剩,但它们在20世纪显现出惊人的基本统一性:所有数学结构都只是同一个东西——所谓形式系统(for—mal system)的特殊情况。 形式系统包括一些抽象的符号,以及操纵它们的规则,具体规定新的符号(称为定理)应该怎样用已有的符号(称为公理)推导出来。这一历史性的进步,是解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去掉了传统上赋予数学结构的所有意义和解释,只留下它们最根本的抽象关系。结果,现在计算机能够不借助任何关于空间是什么的物理直觉,直接证明几何定理。 图1.8显示了某些最根本的数学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棵学科树的延伸是不确定的,但它仍然说明数学结构一点都不模糊。它们就在“那里”,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数学家发现了它们,而不是创造了它们,沉思的外星文明也会发现同样的结构(不管是由人、计算机,还是外星文明来证明,这个定理都同样成立)。 第四层平行宇宙存在的证据 我们以猜测程度越来越高的顺序描述了四层平行宇宙,那么为什么要相信第四层的存在呢。逻辑上,这主要依赖两个独立的假设: 假设1:物理世界(特别是第四层平行宇宙)是一个数学结构。 假设2:数学民主性:所有数学结构在同一个意义上都在“那里”。 在一篇着名的评论中,魏格纳(1967)写道“数学对自然科学的帮助大得神乎其神”,而“这并没有理性的解释”。这个论点可以被看作是对假设1的支持:数学在描述物理世界上的便利,正是后者本身就是数学结构的自然结果,而我们正逐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现有物理理论中的许多近似理论很成功,原因在于,简单的数学结构能够较好地近似描述SAS怎样感知更复杂的数学结构。换句话说,我们成功的理论并不是模拟物理的数学,而是模拟数学的数学。魏格纳的评论并不是建立在侥幸的巧合基础上,在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数十年后,自然中更多的数学规则被发现,包括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支持假设1的第二个论据就是,抽象数学是如此的一般,以至于任何可用纯形式术语(不依赖模糊的人类语言)定义的TOE也必定是数学结构,例如,一个包含一组不同类型的实体(比如,用词语表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附加词语表示)的TOE,就是一个集合理论模型,而且我们可以一般地找到它所在的规范体系。 这个论据同样使假设2更令人信服,因为它意味着,任何可能想到的平行宇宙理论都可以在第四层被描述。第四层平行宇宙,被泰格马克(1997)称为“终极集合”,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集合,从而终结了平行宇宙的层次,不可能再有第五层。考虑一个数学结构的集合也没有增加新内容,因为它只不过是另一个数学结构。考虑另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观点,即,宇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吗。这个想法常在科幻小说中出现,并且实质上也被相信阐述过。数字计算机的信息内容是一串比特,比如“…”,虽然很长但仍有限,等价于一个很大但有限的整数n用二进制写出来。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就是将一个记忆态变成另一个的确规则(反复应用),所以在数学上就是一个函数f,反复地将一个整数映射到另一个上去: n∣→f(n)∣→f(f(n))∣→… 换句话说,即使是最复杂的计算机模拟,也只是一个数学结构的特殊情况,包含在第四层多元宇宙里(顺带一提,迭代连续函数,而不是整数函数,能形成分形)。 假设2的另一个吸引人的特性在于,目前,只有它唯一回答了惠勒教授的问题:为什么是这些特殊的方程,而不是别的。让宇宙随着所有可能方程的曲调而起舞,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微调问题,即使是在基本方程层次:虽然很大数学结构都是死的,而且不包含SAS们,不能形成SAS们需要的复杂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我们当然以100%的概率住在能支持生命的数学结构中。由于这个选择效应,对问题“到底是什么把活力注入方程,使宇宙能被其描述”的答案,就是“你,SAS。” 第四层平行宇宙是什么样的 我们应用、检验和排除理论的方法,就是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分布,并把这些预言和观测结果相比较。在多元宇宙论中,一般而言,不只有一个SAS和你经历了过去同样的生活,所以不能确定哪一个才是你。因此,为了做出预言,你必须计算他们中多大比例的人能够预见未来,这就导致了下面几个预言: 预言1:描述我们世界的数学结构是与我们的观测一致的数学结构中最普遍的一种。 预言2:我们未来的观测是与过去的观测一致的最普遍的观测。 预言3:我们过去的观测是与我们的存在一致的最普遍的观测。 数学结构有一个令人惊异的特性,那就是对称性和不变性是普遍的,而正是它们造就了宇宙的简单和有序。它们更像是常规而不是例外,数学结构倾向于自动具有这些性质,而为了除去它们,必须增加复杂的公理等。换句话说,正因为这一点和选择效应,第四层平行宇宙中的生命不再是一团混乱。 [18] 理论争议编辑 针对平行宇宙的主要争论在于,它们很浪漫并且很离奇,来依次考虑这两点。首先,平行宇宙理论很容易被奥卡姆剃刀原理所攻击,因为它们假设了其他宇宙存在,而人们却永远观测不到。为何自然在本体上如此浪费,并沉溺于这些多到无穷无尽的不同世界,但这一点也可以反过来支持平行宇宙。当人们觉得自然过于浪费时,人们到底是在困惑关于它浪费的哪一点,显然不是“空间”,因为标准的平坦宇宙模型中无限的体积并没有引起这样的反对。也不是“物质”或“原子”——理由相同,一旦已经浪费了无限的东西,谁在乎再浪费多点呢。所以,这种令人困惑的“浪费”倒不如说是一种简化,它减少了说明所有这些不可见世界所需的信息量。然而,正如泰马克详细讨论过的那样,整个集合往往要比集合中的单个元素简单得多。例如,一个普通整数n的算法信息内容在 量级上,这就是将它用二进制写出来所需要的比特数。然而,所有整数的集合,1、2、3、…,只需要寥寥几行计算机程序就能生成,所以整个集合的算法复杂度要远小于其中某个整数。同样,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全部理想流体解的集合,算法复杂度要远低于其中某个特解,因为前者只需要很少几个方程就能描述,而后者要求在某个超曲面指定大量的初始数据。不严格地说,当人们把注意力局限在一个集合中的某个特定元素上时,表观信息的内容增加了,却失去了将所有元素考虑进来时整个系统内在的对称性和简单些。在这个意义上,更高层的平行宇宙具有更低的算法复杂度。从通常宇宙升到第一层平行宇宙,就不再需要指定初始条件,升到第二层,就不需要指定物理常数,到了包含所有数学结构的第四层平行宇宙,本质上就不存在算法复杂度了。只有从青蛙视角,从观测者的主观感觉来看,才有那些信息富余和复杂性。可以证明,平行宇宙论要比只取一个集合元素作为物理存在的单个宇宙理论经济得多。 第二个普遍的抱怨是,平行宇宙太离奇了。但这个反对多半来自审美上,而非科学上的考虑,然而正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意见只有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才有意义。在柏拉图模型中,如果鸟的视角和青蛙视角足够不同,很可能看到的是,观察者会抱怨正确的TOE如此离奇,而每个迹象都说明这正是人们所处的情形。人们所感到的离奇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因为进化只赋予了人们对日常物理的直觉,能够使人们远古的祖先生存下来。但由于有了智慧和创造,人们已经比只有一般内部观点的青蛙视角稍微多窥见了一些东西,可以确信的是,人们在超出人类原始认知的任何地方到遭遇了奇异现象:高速(钟慢效应)、小尺度(量子粒子能同时存在于好几个地方)、大尺度(黑洞)、低温(能向上流的液氦)、高温(碰撞粒子能改变身份),等等。所以,物理学家大体上已经接受了,鸟的视角和青蛙视角是很不相同的。量子场论的一个现代流行观点是,标准模型也仅仅只是一个有效的理论,是另一个还没发现的理论的低能极限,而后者与舒服的经典概念相去甚远(例如,包含十维的弦)。许多实验学家已经对这么多“离奇”(但重复性很好)的结果感到麻木了,他们简单地接受了“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比人们原想的世界更离奇”这样的观点,然后埋头继续计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haimabooks.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