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节阅读_25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农民分了土地,使他们得到了翻身解放,因此毛泽东在广大贫苦农民心目中又是大救星,有一种半人半神的神秘和敬畏感。他一出现在群众中,就是山呼海啸的一片“万岁”声,他再也无法接近群众,无法接近农民了。有时他要“抗议”,一定要见群众,也能见到。但那是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陪同下,在从中央公安部到省公安厅到县公安局的秘密保卫下,见什么人,在哪里见,被召见的人要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都在事先导演排练好了,毛泽东很难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很难知道农民的真正忧虑和渴望。这是毛泽东的悲剧。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国家领导人下去视察是很难看到真实情况的。所以古代有作为的皇帝讲究“私访”,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照片,群众不知道皇帝长得什么样,“真龙天子”青衣小帽出现在市尘酒肆之间,很能看到和听到一些真实的民间疾苦。毛泽东既无法真正向农民作第一手的调查,就只能依靠各省送上来的报告。在报忧得忧,报喜得喜的情况下,各省的第一书记要摸准毛泽东的意向,才敢向中南海报材料。于是,省委对地委,地委对县委,县委对区委,区委对乡委,乡委对村支部,一级对一级,对材料的观点和导向是非常明确的。既然政治局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说了实话,碰了那么大的钉子,当了“小脚女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谁还敢再讲实话呢?于是迎合毛泽东的“高潮”说,从各个角度反映农村确实出现了社会主义高潮,反映农民确实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反映合作化比单干确实有“增产”的优越性的典型材料,经各级文章圣手层层编造、层层修改、层层把关、层层拔高,最后送进了中南海,毛泽东看到的就是这些东西,他据以判断“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些东西。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haimabooks.com

(>人<;)